一个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其演出往往是随心所欲的。依靠欲望和天赋进行演唱时,歌唱者心态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可以使他产生畏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街头艺术家”,他们很多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和音乐教育,可是他们却能带给路人一种不一样的美感。可是,往往一个经过正规训练的演唱者却与前者截然不同:他们更讲求歌唱的方法。比如经常会听到专业歌唱者谈论“头腔共鸣” 、“胸腔共鸣” 、“气息下沉”等等。但是真正在台上演出时,如果思想里充斥的是这些所谓的技术要求的话,是不会唱出动听的旋律的。我们国家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声乐难就难在声乐太简单”。这句话很能说明上述我所说的现象:一个专业学习声乐的人从他跨入声乐领域起,在歌唱心态方面就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微妙变化。在初学阶段,歌唱者的勇气,绝大部分依赖于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由于技巧掌握不够成熟,往往给演唱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出现情绪紧张、心慌意乱等现象,考不出应有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心理紧张是由歌唱者对演唱技巧掌握不够纯熟和对演唱时方法的过分追求造成的。这种心理紧张具体表现在浑身肌肉僵硬、声音颤抖、音准忽高忽低、节奏不稳、气息无法控制,甚至还有个别考生唱到一半脑子突然一片空白,连歌词是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但是,随着歌唱能力的不断提高与巩固,演唱时的紧张心理也会在不断增长的舞台经验中逐步减少,所谓“艺高人胆大”就是这个道理。但无论如何任何一个人在登台的那一刹那,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紧张。其次,还有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好多学生演唱中国作品往往没有演唱外国作品时的感觉好,这是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字的咬字困难导致的。而且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的方言也种类繁多,有些地方民歌就必须要用方言来演唱,所以歌曲的地域性特点非常明显,这也造成演唱者在演唱方言歌曲时的紧张。紧张并不一定是坏事,适度的紧张有时反而会促使歌唱者增强演唱的积极性和兴奋度,甚至有时会超常发挥。那么如何去调整与练习呢?
一、充分准备,多唱、多练
著名的声乐大师恩里科·卡鲁索曾说过:“防止过于神经紧张的最好方法,是相信自己掌握了真正的歌唱艺术,这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可见,只有真正掌握了精湛的歌唱技艺,做到心中有“底”,演唱时才会充满信心,有了信心,才会镇定自如,正如我刚才说的,一个业余的歌唱演员往往在台上演唱时的感觉比专业要好,虽然他并没有学过专业的发声方法,但他的心态却非常的平和,他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唱这首歌的技巧,他的信念就觉得肯定能唱得非常好,这种情况往往都能唱好。而恰恰是学过专业声乐的演员到了舞台上,他思考的问题就过于复杂,比如声音的位置、发声的方法、气息的控制、上高音的方法等等。他越是这样去想,演唱时的感觉就越不好,而这种感觉往往影响他的演唱,以至于贯穿整场演出,这就好像一个竞技运动员在比赛时是一样的,运动员如果紧张就会影响到其运动成绩。而演唱者发声动作失误,如果不调整好心态,接下去的动作往往也会失误。
二、情感转移
有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即在平日里自己练习的时候能演唱得非常好,但是一到上课站在老师面前就无法发挥自己在训练时的演唱感觉,其实这也是一种心态。并不是说这个孩子唱不好,而是他可能觉得有老师在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感觉自己一个正在学习中的人站在一个专业比自己好很多的人面前唱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学得很少。其实我觉得他大可不必这样想,因为老师他自身也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他在给学生教学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在温习自己以前学的东西,发现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荣幸”。其次,在比赛的时候如果过多地考虑得失,总想老师对自己的要求,那样的话就会分散演唱注意力,演唱心态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比赛成绩,这就是很明显的怯场,那如何克服怯场呢?对于良好的演唱心理素质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建立演唱方面的基础训练,获得“全身歌唱”的心理。首先要多接触与声乐活动有关的事物,加强艺术修养、音乐感与情感的表达能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要求每个演唱者必须要赋予歌曲以生命。如在演唱歌曲《黄河怨》时,演唱者首先了解歌曲内容、背景。这是一首用血泪谱写的歌曲,因此演唱时要有一种无限凄凉、哀婉、悲愤的情感。而在演唱歌曲《长江之歌》时,则要用一种赞美的情感来演唱。这样演唱起来可把自己的成败置之度外,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感情、艺术处理和美好的发声上。
2.保持平常心,“放松、自然”的歌唱。把每次上台演出当作是对最近所学知识的汇报、一次学习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只是把自己现有水平向大家展示一下。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放松、自然”的歌唱,就很容易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3.歌唱环境影响的培养。如:利用录音机把声音录下来,仔细听自己存在的毛病,虽然我本人不是很提倡这种方法,但对于初学者却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下这种方法并且对着镜子锻炼自己的表情动作。积极参加舞台实践,随着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表演技巧与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会越来越对自己的成功充满信心。
4.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演唱心理障碍。我认为教学应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增强演唱的信心和乐趣,以减少学生的紧张感。教师应分担学生演唱前的心情,并让学生知道他们这些感觉别人都经历过,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让他们独自迎战,战胜恐惧,告诉学生,上台后沉着、自信,把情感表达出来。
5.正视自我,暗示自我。正视自我内心,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平日的练习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样,演唱起来才能既调动最佳的感情,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
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从自我中摆脱出来,把最后的比赛结果置之度外,纯粹把比赛作为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而思想全部倾注到歌曲的情感表现和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并从美好的声音上得以信息回馈,排除一切杂念进入角色,赛场上的恐惧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变压力为动力,把比赛看成是一个征求意见、改进缺点,检验自己进步与否的好机会,这样感觉就会好很多。
三、感觉和知觉的调节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演唱技术的训练其实是一种感觉训练,因为声乐不像器乐,do er mi fa so可以用手指摸到按键用眼睛看到把位,而声乐就不一样了,他需要感觉,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人的发声器官——声带 为乐器,而声带人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有靠感觉。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就是学习演唱和建造人声这个乐器的过程,也就是在人的大脑高级神经中枢的指挥下,使人的歌唱发声器官积极活动,并牵涉到几十条与发声有关的肌肉的协调、平衡活动的过程。所以唱歌其实是运用多种感觉机能与身体的运动机能相互作用及各种感觉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
四、联觉的调控功能
联觉(ynesthesia)现象用最通俗的方法解释是指以一个事物联想出一系列的其他事物叫联觉。采用“比喻”的方法,是达到联觉目的的重要教学手段。在训练发声过程中,我们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动作的比喻,凭借自己的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使练声的原理和机能中各种比较抽象和不易说明的概念变得清晰可辨,例如,在形容声音的感觉时,可以用像“管子”的视觉形象,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时,现在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感觉“打哈欠”来启发诱导;形容声音时,我们可以用“强”或“弱”的听觉来说明它的力度,或用“圆”或“扁”的视觉来说明声音位置的高低。又比如说气息,需要压力,我可以用消防栓的水压冲击来比喻声音靠气息冲击,这些都是心理学中所称之的联想。尽管比喻有时并不一定合乎发声技能的实际,但这种联想能够不断唤起生活经验中的形象记忆,并由此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从而启发学生对自己的声音所要达到的状态的理解,进而启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演唱时的想象功能对声乐艺术的影响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任何的曲子都是作曲家内心世界的化影,然后通过独特的音乐语音表达给世人其所要表达的音乐形象。而听众则是凭借这些音乐语音来认识音乐形象,从而在自己的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影响,从中得到快感和启迪。声乐艺术是将音乐和文字结合起来表现音乐形象,使语音和音乐配合融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声音形象”。想象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是把语音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使歌唱艺术这样一个不能直接感知而需要加以思考才能深刻认识的事物,在思想上作为一个形象的实体来理解和掌握它的规律。想象可以使我们以一个抽象的,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认识体会一个真实而又触摸不到的领域,把思维转化为物质。将正确的想象发展成一种正确的技能,使人更容易接受。而要想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色,在内心的想象中准确地知道这个声音的形象,还得用内心听觉来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所以说,丰富的想象力是声乐教学中的一种具有支配和推动作用的力量。
六、唱歌时控制最佳状态
其实唱歌时的控制大多是指对气息的控制,无论是在美声领域还是在民歌领域,甚至在通俗领域都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争议最大的应该是通俗唱法这个领域。过去,人们总对通俗歌曲存在一种偏见:只要乐感好,嗓子好就可以了,有没有方法无所谓,还有些在国内非常有名气的通俗歌手们在出道前根本就没有经过系统的声乐训练。这样一来,我们许多歌手就对呼吸、咬字、声音的位置都不研究,造成中、低音发白、发干;高音干拔,从喉头挤出。虽然经过录音棚的处理能骗过外行的耳朵,但一到现场就现了原形。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著名的歌星,如:毛阿敏、韦唯、刘欢、童安格或者是国外的莱昂内尔·里奇、刚刚去世的麦克尔杰克逊以及麦当娜,一听便知他们经过了严格的声乐训练,都有着科学的发声方法。我们作为专业的声乐学习者,就更应该对声乐技巧懂得一些,使自己的歌声圆润、松弛。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练习呼吸的方法:
1.吸气
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想深深地闻一下鲜花的异香——这就是歌唱的吸气,越自然越好。吸气以后,像打喷嚏之前那样短暂的一憋,体会一下腰周围的扩张、膨胀的感觉,找到这种感觉是歌唱的关键。
2.呼气
呼气的方法就是利用横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扩张的感觉一直保持住。呼气要均匀、舒缓。
3.吐字
唱美声歌曲的时候吐字我个人的理解其实就是非常有感情地朗诵一篇文章,而唱通俗歌曲时我们的吐字仿佛是在给自己心爱的人说一句缠绵的情话。
歌唱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从心理到生理的一系列理解、掌握、熟练的过程。所以说,心理调控功能的作用,远不止于促进和掌握发声技能,发展认识能力,更多地,它在自我意识的培植能力、气质、性格、信念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歌唱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声乐教学中,往往人们都比较重视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训练,很容易忽视另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特征等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学习和实践中常常支配着歌唱者对生理的感觉、影响情感的表达,控制着歌唱行为向更高层次技术水平的发展,歌唱虽然是由人体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的协调合作来完成,但是声音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心理的支配,在演唱时如果能使自己的意识和心情处于一种极高的兴奋状态,那么对歌曲的处理往往能比单单靠方法唱歌的人要好。因此歌唱时人的心理素质对歌唱学习和训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那是因为其唱歌的状态、声带和发声的技能是触摸不到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完成的,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我在多年来的教学和舞台实践中,常会遇到我在刚刚说到过得一个问题:即平常上课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唱得很好,或平时自己练习时感觉非常好,可一上课、一上台就发挥不出台下或课下的水平,这种表现大都属于歌唱时非正常心理状态。作为教师其实给学生的第一堂歌上歌唱心理课让学生在初学声乐时就建立起来正确的心理状态时非常重要的。
其次,歌唱的审美思维。歌唱的审美思维其实就是歌手对美的感受。每个人对生活中美的事物和对艺术美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来说,要尽早建立和形成声音的审美感受,即声音美的感受。声音美感是建立在心理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生理上的。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会追求生理上的东西,使声音失去美感,让人听起来似乎是一些肌肉的声音,顶多不过说就是纯粹的方法技巧,毫无表现力的声音。这样一来,观众就不能接受了。
我们对歌声的审美不仅要寻找听觉上的美,而且更重要的是寻找内在视觉的美。审美心理通过想象和联想,不仅耳朵能听到美的声音,而且似乎连眼睛都可以看到美丽的声音色彩,从而形成五光十色的美感。他谈到声乐的审美学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歌声的审美
有些学生或者歌手的声音沙哑、发虚等等,缺乏美感,也不具备感染力,但是有些歌手或学生所唱得歌曲就能被老百姓所接受,比如流行歌手阿杜,他的声音沙哑,但就可以被观众所接受。古人曰:“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皆合被箫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调。”
以上所说的意思就是说声音虽然有区别,但是都各有所长,也就是各有自己的审美态度。
二、音乐感觉的审美
演唱者的表演,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快和审美感情是靠演唱者的心理感觉和感受的。一个对音乐毫无心理感受的人是不能感受到演唱内容以及音乐演唱感觉的美的。大多数的歌唱家都具有一种独特而深奥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审美的感觉,它不仅能把作品所蕴含的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且能打动听众的心,唤起听众与演员同样的审美感觉。
演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天生资质以外大多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对于声乐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音乐审美的理解,不单单是单纯的音高、音准、节拍、节奏等等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这样,一旦到舞台上演出,无论是从音乐的技巧还是感觉上都会游刃有余。
三、情感审美
情感,是歌唱艺术当中又一个重要的因素,情感是一种心理反映,它包括声音技巧和感情表现两方面。声音的美固然很重要,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绝对不能轻视情感的审美。因为他们是相互辅助、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这就是说一个成功的歌唱演员他不但要有唱歌的技巧,还要有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情感,只有声情并茂才是歌唱艺术的最高造诣。我引用一句柴可夫斯基的话:“那些小鸟们,只要嗓音,不用整个心灵去歌唱。”歌唱艺术的核心就是情感艺术,只有情之相通方能美寓其中。一首歌是否能带给观众震撼“美寓其中”是关键之一。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一方面不会使自己紧张产生怯场,另外一方面还可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演唱才可以有美的感染力。
四、形象审美
演唱者塑造的形象对歌曲形象要有强烈的审美感受。
1、要突出形象的个性。歌唱家表现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强烈就越具有艺术独特的风格,感染力就越大。
2、要突出形象的典型性。仅仅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的形象并不是典型的形象,只有当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一定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这个形象才具典型性,才能真正称为典型形象。
3、要突出形象的独特性。艺术感情的独特性就是歌唱家的创造性,歌唱家不仅要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演唱的感情就越鲜明、越生动。
4、要突出形象的美感性。演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歌曲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歌唱家们都是按照美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的变化的。他们不仅要表现外在美,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通过外形去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以上六方面是从演唱者的信心、情感、歌唱心理等几个方面,结合声乐心理学、音乐美学和相关学科知识,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特点,提出调整学生歌唱心理的若干建议。本文写作之目的是希冀能通过本文的思考对仍处在声乐学习迷途中的人们有所启迪。
总之,声乐它不单单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东西,也不是单纯技巧上的东西。任何的事物都离不开实践的积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起师生之间不同的交流渠道,建立起师生间的充分信任与自信。要求学生在歌唱前就做好积极的思考,准备和调整,做到“脑”在“心”之前,“想”在唱之前,因为只有将声音的正确方法想清楚,才有可能指挥和协调好歌唱器官的活动。要使教学氛围尽量和谐轻松,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掌握声乐这门艺术,而且力求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表现声乐艺术,这才能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