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 合唱团 指挥
来源:本站 作者:高罡 日期:2014-2-16
合唱 合唱团 指挥
1. 合唱艺术起源于15世纪前后的欧洲教堂,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现已跨入歌剧与音乐会的舞台,并开拓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合唱是人声和谐美的结晶,它不但具有人声交响的特征,在旋律上变化万千,而且更有复调美、节奏美、和声美以及各声部之间所形成的对比美。男低像大地,女低像小草;男高像天空,女高像白云。如此丰富独特并充满意境变化的声音组合,无疑会产生无可名状
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 完整的混声合唱,大多拥有八个声部,在音域上可扩展到四个八度甚至更多。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歌唱所达不到,也无法替代的。因此,合唱在人类音乐史上将始终是一束盛开的鲜花,也是一门像交响乐一样很深邃的艺术。
3. 合唱作为一种声音和声艺术及表现形式,现已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或流派。一种继承教堂唱诗班的风格,要求声音空和通,直接在高位置上用半声、直声或假声进行训练,声音相对没有波动,和声音响纯净,易于协调,着重纯与美的表现,但声音缺乏自下而上、从前到后的张力,虽声部间音色变化不大却极具感染力;一种源于意大利歌剧唱法,要求声音纯和实,多通过美声的面罩或咽腔共鸣追求声音的表现,不同声部间音色对比层次清晰,声音丰满、结实,强弱分明,着重力与美的结合,极具震撼力。
4. 前者不苛求团员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声乐基础,只要有好的视唱和音准;而后者则极为重视良好的声乐训练基础和团员的个人嗓音条件。前者多为非职业团体所追求,而后者多为职业团体所采用。相对而言,要求直声和半声较易,要求力度和厚度较难,要求和谐统一的力度和厚度就更难。
5. 前者在曲目的选择上多以宗教、古典的轻音乐和现代的室内音乐或爵士音乐为主,国内非职业团体则多以民歌为主;但真正具有职业水准的后者则不仅可以演唱前者的曲目,还可以演唱前者难以驾驭的“贝九”、“黄河”、“弥赛亚”等这样一些对声音要求较高的作品,而前者演唱这样的作品则会感到力不从心。
6. 前者容易只追求和声和谐,而忽视了声音的表现;而后者容易只追求音色、音质和音量,而忽视了和谐这一合唱艺术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或是两者折中,要看合唱队/团整体的个人条件。美声功底好的可选择后者,缺乏美声基础或民歌嗓音多的团队可选择前者。这两种风格唱法除了在声音基础方面的不同之外,其它各方面基本都具有共性的要求和追求。
7. 前者对指挥的声乐水平要求相对不高,而后者对指挥的声乐水平要求极高。许多国际一流合唱团的指挥曾经是学美声的,而中国的合唱指挥多由某一器乐专业改行,或是搞作曲的,或是音乐教师,即使是学声乐的,也多是学民族唱法或半民半美的,即使是学纯美声的,也大多只知往前唱或只知往后唱。所以,很少有指挥能分辨现代美声和传统美声的不同发声方法及字声结合点,能视作品要求去选择不同的唱法并现场示范,更很少有指挥认真研究过声乐理论,能讲解不同声音的训练方法。
8. 指挥是团队的核心。不论什么风格的高水平合唱,对指挥的要求都是全方位的,技术、艺术、音乐、声乐、文学、历史、语言表达、形体、舞蹈、修养以及个人整体魅力等。一般而论,演唱水平主要取决于指挥水平,但真正高水平并具有全面艺术素养的指挥十分罕见。
9. 好的钢伴如同半个指挥,可直接导致日常排练的效果以及演唱的成败。指挥、团员和钢伴三者的专业素质对任何高水平的合唱团都是相辅相成的,若分别对其重要性给出一个百分比,那应该是4/4/2。
10. 指挥的手势和肢体语言是一个很难的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课题。如何能把对作品的理解及其艺术的内涵生动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并转化到手势和肢体上,如何能准确及时地向每个声部都发出手势,是合唱指挥的不断追求。
11. 好的指挥手势清楚、轻柔、稳重、生动,手臂、手腕乃至手指的动作收放及幅度都会运用的恰到好处。手之妙运,源于心之妙思。好的指挥周身流淌着音乐,甚至只看其背面的灵动,就足以使观众陶醉在合唱艺术的美妙旋律之中。
12.“只有不好的指挥,没有不好的合唱团”,此话对指挥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团员的声音条件和能力永远是第一性的,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建筑师也建不出好楼房。在非职业的合唱团里,多数团员没有能力按照一个专业指挥的要求去做。只是相对而言,好的指挥可以使自身条件和专业素养差的合唱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短时间训练有较大的进步,但一个合唱团的声音本质条件是难以改变。
13.合唱指挥只要不能根据曲目做出字声结合点是往前或往后安放的分别要求,音色与音质以及合声的真正统一就很难达到。当然即使指挥能够要求,也能分别做出示范,但是在目前中国一流的合唱团里,80%以上团员也难做到,而在国外的一流合唱团里,80%以上团员都能做到。这是因为发声方法和训练功底不同。
14.一般的合唱指挥,即使是往前唱也都不知如何去要求。他们一般要求往上唱,往头顶唱,虽然声音也能够松通,也容易达到和谐,但却缺乏具有良好音质和音色的高位声音。声音无密度和力度,送不出去,只有嗡响,而缺少鸣响。
15.指挥要有能力控制并统一每个合唱队员不同的颤音波频,但也决不可一味地要求全体团员不论什么作品都出直声。直声只适合部分曲目,决不是全部。一个合唱团的风格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团员的发声位置和团员的颤音波频决定的。
16.指挥必须分声部,一个队员、两个、三个直至把全体队员的声音位置统一在一起,把颤音波频融在一起,直至分不出张三李四的不同声音,这需要各声部团员相对稳定的站位,长期的声音磨合,也需要指挥耐心地去工作。非职业合唱在声音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多数团员喉咙没有打开,没有统一的字声结合点,共鸣混浊,满口是音,而喉咙打开的团员又多缺少良好的声带闭合,以致整体缺乏应有的音质、音色和力度变化。
17.好的指挥能够仔细地展现每一乐句,甚至每一音符的收放、强弱,起伏跌宕都独具匠心,换气点(气口)设计准确,循环呼吸圆润连贯;好的指挥朴实自然、严谨热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充满炽热的情感,有娴熟的指挥语汇,但从不炫技,技巧只是表达作品的手段;好的指挥能够要求每个合唱队员都有一个统一的用声及位置标准,力度与音色的控制恰到好处,能对不同声部的调配得心应手,能使声部走向自然生动,音乐的表现恰如其分。
18.国内的许多指挥由于自身专业技能和学识修养的缺乏,他们往往一叶障目,唯我独尊,并自欺欺人地认为,在声音和音乐处理方面,只有感觉和风格不同,没有清规戒律。还有的宁可自己到外面去学习,也不愿请其他指挥或专家给自己的团员上课或排练。
19.好的指挥短时间就可解决各种作品的艺术及和声处理,但却难以用短时间解决腔体、力点、音色、强弱、声频以及共鸣的对比调整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鉴美声系统的训练方法。
20.初级的合唱多喜欢玩弄声音共鸣和音量,高音控制力弱,没有“关闭”,“太海”,多成喊叫状,声部间没有清晰的音色层次对比,想以声震人,但声音却无穿透力,自己听着很大但观众听着却很小;成熟的合唱多追求音质、音色、声音控制,强弱对比、速度变化、统一的字声结合力点,谐和的共振峰,追求能充分展现声部间特定的不同声音形象,能根据作品风格和音乐形象运用不同的声音色彩,追求丰富的声音表现,收放自如、声部均衡清晰、音响干净、色调精致,抒情性与戏剧性兼备,能充分表现纯人声的力与美。
21.世界顶级的合唱团多是由美声或歌剧演员组成的职业团体。世界各地的国际合唱比赛多是由非职业团体参加的国际文化交流。2007年青岛首届国际合唱节,所邀请的一个韩国普通职业合唱团明确表示:“参加演出可以,但不参与比赛。”该团的声音幅度和控制能力,美妙和谐富有变化的音色和极具震撼力的和声共振及其多种风格的艺术表现,最终倾倒了参加比赛的所有团队。使他们领略了什么是天籁之声,什么是真正的合唱与和声艺术,明白了国际高水平合唱的先决条件究竟是什么。
22.具有世界水平的职业合唱团在不到四千万人口的韩国竟然有15个,而且全部由政府出资,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还有15个是半职业的,团员全部从歌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挑选,最大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韩国的合唱代表了国际合唱的顶级水平,特别是韩国的国家合唱团。而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政府出资的合唱团却寥寥无几。
23.独唱演员不适合参与合唱的观点很普遍,其实不然。只是独唱演员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融入和声,需要一个因人而异的时间过程。当然,这也与独唱演员的个人修养和指挥的现场要求有关,但若其他合唱队员的嗓音条件和声乐基础太差,则难以与之为伍。所以,团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选择与磨合十分重要,适合的才是好的。
24.假若全体队员都具有美声唱法的独唱演员水平(不包括民族唱法),都具有打造良好的腔体和嗓音条件,字声结合点都可以根据曲目风格和指挥要求,前后自如转换调整,强弱变化驾轻就熟,那最终的声音效果必将是令人震撼的。世界顶级合唱团的大多数演员都可以独唱,新成立的中国大剧院合唱团,团员都是各专业院校尖子生,许多都具有一定的独唱能力。
25.顶尖的歌剧演员或经过特别方法训练的美声歌手,真的难以适应合唱。若为和声,让他们收敛自己的声音或改变自己的唱法,那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则是极其不利的。为此沈湘和王信纳两位美声大师分别有过被从教堂唱诗班和中央歌剧院合唱团“赶”出来的经历。
26.高水平的合唱团对团员年龄的要求十分严格,很难想象20多岁和50-60岁的声音能高度谐和统一地融在一起。这也是多数非职业合唱队/团达不到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20-30岁时的声音是有些青涩,融合度与圆熟度尚需修炼,但这时期的声音质感、新鲜、光泽,其密度与力度都不是50-60岁时的声音所能比及的,特别是女声,差别会更明显。
27.不同队员由于个人条件和训练基础不同,其音量和共鸣自然有不少差距,但队员间音量的统一,相互听着唱,声音靠着唱十分重要。小音量的人在合唱音响要求大和强时会达不到整体要求,但他不会破坏整个音响,但音量大的队员,如不加以控制就会破坏周边团员的声音把握,就会扰乱整体和声。
28.轻声、半声、抑制声或直声的方法训练,是合唱队员必备的技巧。许多作品或许多作品的部分乐章必须运用小音量的声音去描绘,弱声并不等于松弛的轻声,正相反,它要求声音更集中有力,因为弱声更有助于高位置声音的和谐统一。声部与声部之间,因作品需要在音量和强弱调节上常会有不同要求,这是指挥的作业和必修课。
29.不论什么唱法,只要字声能统一在相同的位置上,都会得到好的和声,即使是用通俗或流行唱法。由“超女”组成的小团队合唱,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嗓音条件,同样的唱法,唱在同一个力点位置上,同样具有极好的感染力。
30.不论是用现代美声还是传统美声,只要方法统一,声音位置统一,一个训练有素的由三十人组成的美声合唱团队,会比一个由六十人甚至更多人组成的,但是没有受过良好美声训练的合唱队所发出的声音更具震撼力。
31.颤音,特别是微颤是合唱中保持声音统一平衡和协调的重要因素。没有很好的腔体打开和稳定统一的字声结合点就不会有和谐微颤的声波控制。在高水平的合唱团里,只要有一个人的声音颤幅波动与别人相差过大,这个人就很突出,就会使声部音响的声波和力度相互抵消,这个团的水平就打了折扣。合唱指挥家吴灵芬说:“一个合唱团的水平是以那个最差的人为尺度的。”
32.“听着唱”应是每个合唱队员的必修课,一定要听着两旁站立队员的速度、节奏、力度、强弱、音色、位置、收音甚至呼吸去唱,要各自不断调整自己的声音以达到相互统一和谐,在这基础上还要能够听到其它各声部的声音,这是合唱意识,这是个人修养,这是高水平合唱的基本保障。
33.由于中外绝大多数的合唱团都缺乏良好的声音条件和专业的美声训练,所以他们大多选择往前唱,声音集中向上,追求直声效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团员的声音条件、训练程度、喉咙状态及声带闭合等方面的差距,往后唱所造成的声音不统一。维也纳合唱团的声音总是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自幼就把字声结合点放在咽腔。
34.合唱的吸气不同于独唱,不宜有声音,不宜让观众看出来,有声音的吸气,气息是吸不足的。合唱队员发声器官的状态,要永远像满弓待发,两头都到极端,这样才能一触即发的产生出作品所需要的饱满和或强或弱的声音。
35.合唱要求低声部的音质和音色向高声部贴靠,以使整体音响统一,因为元音在声音升高时,由于混声和关闭的需要,会向e和o音变形,而在中低声区一般不存在元音变形的问题。
36.除音准之外,声音和谐的另一要素是声部均衡,是各声部间音量和音色的均衡。为此,各声部的人数和站位是不应按高矮的,不应有固定比例和标准,要根据队员嗓音条件和相互磨合的实际情况安排变化。
37.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主旋律声部,其它声部都是辅旋律。因此,在音量的掌握上都必须视主旋律声部而变化,其它声部只起烘托和伴唱及和声作用。主旋声部正因为是主旋律,所以它的音量与音色应当比较穿透些,但在高音时其穿透的要求就不需过于强调,因为高声部的地位已给了它较有利的条件,即使与其他声部的音量音色一样,也足以突显它的音响效果。
38.合唱的“起声”,即发音开始的一刹那,多用“激起”少用“舒起”。这两种“起音”的区别在于声带的闭合状态。“激起”时声带闭合的较紧,“舒起”时声带闭合的不太紧,因而部分气息全漏掉,音质会较暗并带有辅音h的音色,这样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会散。起声前,口腔打开的状态一定要提前至少一拍做好,位置要提前想好,不可仓促慌忙地张嘴。
39.合唱的共鸣训练可多用哼鸣,但声音的集中点一定要高于鼻梁,要在其之上并尽可能把声音送到鼻梁之外。可找“半哼半唱”的发声状态,当这种状态稳定后,再逐渐把口张开一些并保持上下共鸣比例适当。
40.成功的合唱团有2个基本评判标准:一是有深厚的美声基础和良好的嗓音条件,什么作品都能驾驭;二是缺乏美声基础,嗓音条件不足,但和声训练有素并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如华师大的天空女声合唱团,她们几乎没有可以登台独唱的队员,甚至其领唱也远不能够出彩,但她们整体的声音造型统一、清纯独特。
41.合唱其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有所体验。合唱的最大特点是“和”,音和、声和、情和。音和指音高、音准、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声和指各声部间发声方法、位置、音色、歌唱状态;情和指感情、气质、表情、姿势、呼吸、意境描绘等。
42.合唱要达到和谐统一,首先要解决的共性问题是喉咙打开,这样才能气息深,位置高,声音竖,声音才能响而不燥,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这样才能做到良好的声带闭合,产生纯净和直透心扉的音色。许多合唱团没有自知之明,作品选择不当,盲目图难图大,结果高音上不去就用假声替代,这就失去了声音应有的自然美,使人听起来很难受。
43.多数合唱队员的声音只能强不会弱。究其原因,一是发音方法不正确,喉咙打开不够,腔体与声带的松与紧以及气息的调节没能掌握好;二是个人文化、文学及艺术修养不够,脑海里不能描述作品所需要的音乐形象。团员的文化修养对作品的理解十分重要,能否找到第一人称的感觉去唱,咬字与吐字的轻重语气能否符合作品的意境和音色逻辑,这直接影响到演唱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对任何一个作品都应有满腔的热情,但又必须十分冷静。
44.和声共振是合唱艺术追求的声音极致,但国内鲜有合唱团能够整体达到这种难以名状的声音境界,甚至也鲜有并排站立的两个团员之间能相互感受到这种妙不可言的共振和声,即两个人发声方法相同,两个声音在同一音高位置上,音波声频达到高度一致,进而使声音能在体外,在耳朵的上方产生碰撞,发出一种特别的,只有两个人彼此才能听到独特的声音鸣响。所以,好的指挥会用同一个乐句音高的字声做标尺,逐声部,逐队员试量发声位置和音波频率,各声部选出最和谐的2-3人排靠在一起,同时要求声部其他团员的声音以此参照靠拢。吴灵芬教授的女儿,美国合唱指挥博士在青岛歌舞剧院合唱团排练时就曾这样要求过。试想若全团每个人之间,每个声部之间都能达到这样的和声共振,那么其音响效果必将是天籁般的,无可比拟的。
45.在合唱团里唱歌,既是追求和声艺术的过程又是被管制或自我控制的过程,全体队员都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声音个性。这是压抑的、痛苦的,但从中获取的却是快乐。合唱讲究方法,但更注重个人修养,只要有一个人想突出自己,不知道控制,不知道听靠自己声部其他人的声音,不知道与其他声部寻求和谐平衡,就会毁掉整个团的音响效果。
46.合唱也是一种视觉艺术,观众虽然听不到每个人的声音,但却可以看到他们的声音。面部表情呆滞的、眼睛不拢神的、姿态不雅的,特别是由于发声方法不正确而导致口型嘬扭的都会直接破坏观众的审美。所以,口型的统一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47.声音和音准是合唱的两大支柱,也是两大难题。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是合唱的基本功,也会使音准得到极大的改善,而良好的视唱和音准对声音色彩和质量的改善却没有什么作用。虽然合唱首先要听的是声音,但音准欠缺的声音则永远达不到合唱艺术所应有的基本要求。声音和音准兼备的合唱队无疑是一流的,但在我国二者兼备的却很少。
48.为什么国外的合唱团音准普遍好于国内的合唱团,原因之一是他们用五线谱。唱简谱的合唱队在音准方面永远会感到先天不足,永远达不到真正高水平的合唱所应有的要求。但通过坚持用正确的美声方法加强声音训练,无疑会弥补缺陷,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9.对非职业合唱团来说,一般好的男高和女低较难找到,这需要“就地取材”,自行培养。号大的女高音可改女低,打开喉咙,接通胸声,多用真声,加强气息和胸腔共鸣,立刻就会得到女中的音色。小号的男低可改男高,加强声音调节,多用声带的边缘振动,多用半声寻找并保持高位置,减少胸腔共鸣,就可临时替代男高音。
50.许多合唱队人数不少,音量却不大,自己听着大,观众听着却不大,自己感到是在做弱声处理,而实际发出的却是虚散声,无论强弱音都不具应有的穿透力。这些不仅是声音概念问题,更是发声方法问题。好的声音近处听不大,远处听不小。
51.国内多数非职业的合唱团,即使有声乐功底也多是在民族唱法或半民半美唱法基础上的。合唱追求共性,而用民族唱法却难以掩盖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嗓音,难以达到和声共振。
52.世界顶级的合唱盛事是每四年一次,由联合国下属的“国际合唱联盟”主办的合唱研讨会(symposium)。届时,将有从40个国家选拔出来的40个合唱团参加,并有10个大师级的指挥家带团现场教学演出,中国尚未主办过这样的合唱盛会。有专家评估,中国的整体合唱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落后了30年,以致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家萧白先生在看到中日合唱水平的差距后,感慨万分,并发誓不再搞合唱。
53.中国合唱与世界高水平合唱差距如此之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滞后的合唱作品。中国的合唱作曲家大多没有唱过合唱,甚至没学过声乐,而国外的合唱作曲家大多从小就是在合唱队里长大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发声方法和声音概念。亚洲最伟大的男高音吴文修认为:“合唱团获得和声之美的首要方法是先用声带后端小声唱母音,音色要尽可能暗些,不可唱亮, 声音往后送,这样才能获得优美的具有感情浓度的合唱和声,成人和童声都是如此”。
54.室内合唱是独特人声管弦魅力的最佳体现,一般有24-36人组成,属室内乐范畴。在组织结构、艺术追求、声部搭配、曲目选择等方面,是当今世界合唱艺术的最高形式。它不仅要求作品精致、演唱精致,指挥细腻、钢琴伴奏有独立的艺术表现,要求团员在意念、情感和发声方法等方面高度谐和,还要求各声部线条清晰、透彻、平衡、追求带有字声共鸣小点的泛音共振,这是一种物理声响学的效果,绝不是人数多和音量大所能达到的。在2008年1月举办的中国首届室内合唱研讨会上,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代表队独领风骚,展示了中国室内合唱的前景。
55.伦敦爱乐合唱团是由89人组成的大型合唱团,但却极少追求声强气壮,多保持室内乐式的柔和音响,清澈华丽,讲求纯声或直声,不用颤音,既有深沉又有欢腾,既有委婉又有壮丽,声音丰富多变。
56.当代合唱有往“视听双效”方向发展的趋势,在流行、现代及戏剧之间。不少国内外合唱团开始比拼特色,有的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爱尔兰凯尔特合唱团的天籁之声和质朴无华的表演已倾倒了世界各民族观众。中国的“国交”合唱团正在学习尝试,但这仅仅是大众合唱的一种表现形式,有条件的团队或女声小团队偶尔为之,可调情添味,若刻意追求,合唱就会变成歌舞或一种另类的表演形式,就会本末倒置,这不仅会影响所应追求的声音表现,还会给人一种声音不足,动作补的感觉。真正国际一流的混声合唱团,一般不会尝试这样的变化,因为性别、年龄不同,又缺少专业舞蹈肢体训练的合唱队员难以动在一个和谐的节拍感觉上。特别是,当表现欲强弱不同的队员同台表演时,反差会更大。
57.为与世界接轨,中国音乐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合唱指挥系。由长期致力于中外合唱艺术研究的吴灵芬教授任系主任,多种风格的声乐训练已成为他们的主要课程之一。不难想象一个由合唱指挥系学生组成的合唱队,又受过严格系统的发声训练,加之合唱指挥家吴灵芬教授多年的亲授调教,他们的和声会产生何种美妙的效果,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又会为中国的合唱事业带来多少华彩生机。该系每年的本科招生名额只有5名,但2009年却只招了2名。不是因为无人报考或是录取门槛太高,而是多数考生文化素质较低,他们不读文学作品,缺少文化积淀,甚至不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58.中国大剧院於2009年冬季开始组建合唱团,全国300多名专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闻风而至,但最终合格的还不足20人。中央歌剧院招考合唱队员时,800多名报名者中,合格的竟不足30个人。报名者个个都有一流的嗓音条件,但真正得法的并不多。最不应该的是多数考生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不能正确读出经典咏叹调的唱词,甚至不识五线谱,还有的男士不知这样的艺术殿堂应需何种艺术形象,竟然带着耳环,留着长发去应试。
59.我国的“青歌赛”自第十三届起首增合唱,虽令人欣喜,但却不无遗憾。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再大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对这种源于西方的合唱,在声音和艺术上还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审美标准和概念定式。评委打分,大相径庭。如此高雅的人声(和声)大赛,现场竟加用了电声。阵容大、嗓门高,广场歌咏般的表现仍被视为高分评判的尺度,而监审组里竟无人从事过合唱专业。“青歌赛”增加合唱是政治需要,还是艺术需要?是为提高民族素质,还是为振奋民族精神?若导向和观念不清,从评委选择到评判标准必将无的放矢。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在第十四届时已有改善。
60.自1980年举办第一届北京合唱节,1990年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性合唱组织——中国合唱协会,到2008年“青歌赛”加合唱,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和文化现象,中国的合唱方兴未艾,其发展速度之快已超乎想象。仅北京市就有三千多个合唱团,广东省有一万多个合唱团,但多由老年人和在校学生组成。虽极富群众性,但多受抗战和文革时期合唱题材与风格影响。而真正具有艺术性和国际水准的合唱团却为数极少。“和谐社会,合唱要先行”。时代在呼唤合唱,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更需要合唱,只要有群山,就必定会有珠穆朗玛峰。
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2. 完整的混声合唱,大多拥有八个声部,在音域上可扩展到四个八度甚至更多。这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歌唱所达不到,也无法替代的。因此,合唱在人类音乐史上将始终是一束盛开的鲜花,也是一门像交响乐一样很深邃的艺术。
3. 合唱作为一种声音和声艺术及表现形式,现已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风格或流派。一种继承教堂唱诗班的风格,要求声音空和通,直接在高位置上用半声、直声或假声进行训练,声音相对没有波动,和声音响纯净,易于协调,着重纯与美的表现,但声音缺乏自下而上、从前到后的张力,虽声部间音色变化不大却极具感染力;一种源于意大利歌剧唱法,要求声音纯和实,多通过美声的面罩或咽腔共鸣追求声音的表现,不同声部间音色对比层次清晰,声音丰满、结实,强弱分明,着重力与美的结合,极具震撼力。
4. 前者不苛求团员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声乐基础,只要有好的视唱和音准;而后者则极为重视良好的声乐训练基础和团员的个人嗓音条件。前者多为非职业团体所追求,而后者多为职业团体所采用。相对而言,要求直声和半声较易,要求力度和厚度较难,要求和谐统一的力度和厚度就更难。
5. 前者在曲目的选择上多以宗教、古典的轻音乐和现代的室内音乐或爵士音乐为主,国内非职业团体则多以民歌为主;但真正具有职业水准的后者则不仅可以演唱前者的曲目,还可以演唱前者难以驾驭的“贝九”、“黄河”、“弥赛亚”等这样一些对声音要求较高的作品,而前者演唱这样的作品则会感到力不从心。
6. 前者容易只追求和声和谐,而忽视了声音的表现;而后者容易只追求音色、音质和音量,而忽视了和谐这一合唱艺术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前者,还是选择后者或是两者折中,要看合唱队/团整体的个人条件。美声功底好的可选择后者,缺乏美声基础或民歌嗓音多的团队可选择前者。这两种风格唱法除了在声音基础方面的不同之外,其它各方面基本都具有共性的要求和追求。
7. 前者对指挥的声乐水平要求相对不高,而后者对指挥的声乐水平要求极高。许多国际一流合唱团的指挥曾经是学美声的,而中国的合唱指挥多由某一器乐专业改行,或是搞作曲的,或是音乐教师,即使是学声乐的,也多是学民族唱法或半民半美的,即使是学纯美声的,也大多只知往前唱或只知往后唱。所以,很少有指挥能分辨现代美声和传统美声的不同发声方法及字声结合点,能视作品要求去选择不同的唱法并现场示范,更很少有指挥认真研究过声乐理论,能讲解不同声音的训练方法。
8. 指挥是团队的核心。不论什么风格的高水平合唱,对指挥的要求都是全方位的,技术、艺术、音乐、声乐、文学、历史、语言表达、形体、舞蹈、修养以及个人整体魅力等。一般而论,演唱水平主要取决于指挥水平,但真正高水平并具有全面艺术素养的指挥十分罕见。
9. 好的钢伴如同半个指挥,可直接导致日常排练的效果以及演唱的成败。指挥、团员和钢伴三者的专业素质对任何高水平的合唱团都是相辅相成的,若分别对其重要性给出一个百分比,那应该是4/4/2。
10. 指挥的手势和肢体语言是一个很难的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课题。如何能把对作品的理解及其艺术的内涵生动并恰到好处地表现并转化到手势和肢体上,如何能准确及时地向每个声部都发出手势,是合唱指挥的不断追求。
11. 好的指挥手势清楚、轻柔、稳重、生动,手臂、手腕乃至手指的动作收放及幅度都会运用的恰到好处。手之妙运,源于心之妙思。好的指挥周身流淌着音乐,甚至只看其背面的灵动,就足以使观众陶醉在合唱艺术的美妙旋律之中。
12.“只有不好的指挥,没有不好的合唱团”,此话对指挥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团员的声音条件和能力永远是第一性的,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建筑师也建不出好楼房。在非职业的合唱团里,多数团员没有能力按照一个专业指挥的要求去做。只是相对而言,好的指挥可以使自身条件和专业素养差的合唱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短时间训练有较大的进步,但一个合唱团的声音本质条件是难以改变。
13.合唱指挥只要不能根据曲目做出字声结合点是往前或往后安放的分别要求,音色与音质以及合声的真正统一就很难达到。当然即使指挥能够要求,也能分别做出示范,但是在目前中国一流的合唱团里,80%以上团员也难做到,而在国外的一流合唱团里,80%以上团员都能做到。这是因为发声方法和训练功底不同。
14.一般的合唱指挥,即使是往前唱也都不知如何去要求。他们一般要求往上唱,往头顶唱,虽然声音也能够松通,也容易达到和谐,但却缺乏具有良好音质和音色的高位声音。声音无密度和力度,送不出去,只有嗡响,而缺少鸣响。
15.指挥要有能力控制并统一每个合唱队员不同的颤音波频,但也决不可一味地要求全体团员不论什么作品都出直声。直声只适合部分曲目,决不是全部。一个合唱团的风格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团员的发声位置和团员的颤音波频决定的。
16.指挥必须分声部,一个队员、两个、三个直至把全体队员的声音位置统一在一起,把颤音波频融在一起,直至分不出张三李四的不同声音,这需要各声部团员相对稳定的站位,长期的声音磨合,也需要指挥耐心地去工作。非职业合唱在声音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多数团员喉咙没有打开,没有统一的字声结合点,共鸣混浊,满口是音,而喉咙打开的团员又多缺少良好的声带闭合,以致整体缺乏应有的音质、音色和力度变化。
17.好的指挥能够仔细地展现每一乐句,甚至每一音符的收放、强弱,起伏跌宕都独具匠心,换气点(气口)设计准确,循环呼吸圆润连贯;好的指挥朴实自然、严谨热情、内涵丰富、形象生动,充满炽热的情感,有娴熟的指挥语汇,但从不炫技,技巧只是表达作品的手段;好的指挥能够要求每个合唱队员都有一个统一的用声及位置标准,力度与音色的控制恰到好处,能对不同声部的调配得心应手,能使声部走向自然生动,音乐的表现恰如其分。
18.国内的许多指挥由于自身专业技能和学识修养的缺乏,他们往往一叶障目,唯我独尊,并自欺欺人地认为,在声音和音乐处理方面,只有感觉和风格不同,没有清规戒律。还有的宁可自己到外面去学习,也不愿请其他指挥或专家给自己的团员上课或排练。
19.好的指挥短时间就可解决各种作品的艺术及和声处理,但却难以用短时间解决腔体、力点、音色、强弱、声频以及共鸣的对比调整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鉴美声系统的训练方法。
20.初级的合唱多喜欢玩弄声音共鸣和音量,高音控制力弱,没有“关闭”,“太海”,多成喊叫状,声部间没有清晰的音色层次对比,想以声震人,但声音却无穿透力,自己听着很大但观众听着却很小;成熟的合唱多追求音质、音色、声音控制,强弱对比、速度变化、统一的字声结合力点,谐和的共振峰,追求能充分展现声部间特定的不同声音形象,能根据作品风格和音乐形象运用不同的声音色彩,追求丰富的声音表现,收放自如、声部均衡清晰、音响干净、色调精致,抒情性与戏剧性兼备,能充分表现纯人声的力与美。
21.世界顶级的合唱团多是由美声或歌剧演员组成的职业团体。世界各地的国际合唱比赛多是由非职业团体参加的国际文化交流。2007年青岛首届国际合唱节,所邀请的一个韩国普通职业合唱团明确表示:“参加演出可以,但不参与比赛。”该团的声音幅度和控制能力,美妙和谐富有变化的音色和极具震撼力的和声共振及其多种风格的艺术表现,最终倾倒了参加比赛的所有团队。使他们领略了什么是天籁之声,什么是真正的合唱与和声艺术,明白了国际高水平合唱的先决条件究竟是什么。
22.具有世界水平的职业合唱团在不到四千万人口的韩国竟然有15个,而且全部由政府出资,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还有15个是半职业的,团员全部从歌剧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挑选,最大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韩国的合唱代表了国际合唱的顶级水平,特别是韩国的国家合唱团。而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政府出资的合唱团却寥寥无几。
23.独唱演员不适合参与合唱的观点很普遍,其实不然。只是独唱演员控制自己的声音使之融入和声,需要一个因人而异的时间过程。当然,这也与独唱演员的个人修养和指挥的现场要求有关,但若其他合唱队员的嗓音条件和声乐基础太差,则难以与之为伍。所以,团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选择与磨合十分重要,适合的才是好的。
24.假若全体队员都具有美声唱法的独唱演员水平(不包括民族唱法),都具有打造良好的腔体和嗓音条件,字声结合点都可以根据曲目风格和指挥要求,前后自如转换调整,强弱变化驾轻就熟,那最终的声音效果必将是令人震撼的。世界顶级合唱团的大多数演员都可以独唱,新成立的中国大剧院合唱团,团员都是各专业院校尖子生,许多都具有一定的独唱能力。
25.顶尖的歌剧演员或经过特别方法训练的美声歌手,真的难以适应合唱。若为和声,让他们收敛自己的声音或改变自己的唱法,那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则是极其不利的。为此沈湘和王信纳两位美声大师分别有过被从教堂唱诗班和中央歌剧院合唱团“赶”出来的经历。
26.高水平的合唱团对团员年龄的要求十分严格,很难想象20多岁和50-60岁的声音能高度谐和统一地融在一起。这也是多数非职业合唱队/团达不到高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20-30岁时的声音是有些青涩,融合度与圆熟度尚需修炼,但这时期的声音质感、新鲜、光泽,其密度与力度都不是50-60岁时的声音所能比及的,特别是女声,差别会更明显。
27.不同队员由于个人条件和训练基础不同,其音量和共鸣自然有不少差距,但队员间音量的统一,相互听着唱,声音靠着唱十分重要。小音量的人在合唱音响要求大和强时会达不到整体要求,但他不会破坏整个音响,但音量大的队员,如不加以控制就会破坏周边团员的声音把握,就会扰乱整体和声。
28.轻声、半声、抑制声或直声的方法训练,是合唱队员必备的技巧。许多作品或许多作品的部分乐章必须运用小音量的声音去描绘,弱声并不等于松弛的轻声,正相反,它要求声音更集中有力,因为弱声更有助于高位置声音的和谐统一。声部与声部之间,因作品需要在音量和强弱调节上常会有不同要求,这是指挥的作业和必修课。
29.不论什么唱法,只要字声能统一在相同的位置上,都会得到好的和声,即使是用通俗或流行唱法。由“超女”组成的小团队合唱,同样的年龄,同样的嗓音条件,同样的唱法,唱在同一个力点位置上,同样具有极好的感染力。
30.不论是用现代美声还是传统美声,只要方法统一,声音位置统一,一个训练有素的由三十人组成的美声合唱团队,会比一个由六十人甚至更多人组成的,但是没有受过良好美声训练的合唱队所发出的声音更具震撼力。
31.颤音,特别是微颤是合唱中保持声音统一平衡和协调的重要因素。没有很好的腔体打开和稳定统一的字声结合点就不会有和谐微颤的声波控制。在高水平的合唱团里,只要有一个人的声音颤幅波动与别人相差过大,这个人就很突出,就会使声部音响的声波和力度相互抵消,这个团的水平就打了折扣。合唱指挥家吴灵芬说:“一个合唱团的水平是以那个最差的人为尺度的。”
32.“听着唱”应是每个合唱队员的必修课,一定要听着两旁站立队员的速度、节奏、力度、强弱、音色、位置、收音甚至呼吸去唱,要各自不断调整自己的声音以达到相互统一和谐,在这基础上还要能够听到其它各声部的声音,这是合唱意识,这是个人修养,这是高水平合唱的基本保障。
33.由于中外绝大多数的合唱团都缺乏良好的声音条件和专业的美声训练,所以他们大多选择往前唱,声音集中向上,追求直声效果。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团员的声音条件、训练程度、喉咙状态及声带闭合等方面的差距,往后唱所造成的声音不统一。维也纳合唱团的声音总是与众不同,就在于他们自幼就把字声结合点放在咽腔。
34.合唱的吸气不同于独唱,不宜有声音,不宜让观众看出来,有声音的吸气,气息是吸不足的。合唱队员发声器官的状态,要永远像满弓待发,两头都到极端,这样才能一触即发的产生出作品所需要的饱满和或强或弱的声音。
35.合唱要求低声部的音质和音色向高声部贴靠,以使整体音响统一,因为元音在声音升高时,由于混声和关闭的需要,会向e和o音变形,而在中低声区一般不存在元音变形的问题。
36.除音准之外,声音和谐的另一要素是声部均衡,是各声部间音量和音色的均衡。为此,各声部的人数和站位是不应按高矮的,不应有固定比例和标准,要根据队员嗓音条件和相互磨合的实际情况安排变化。
37.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主旋律声部,其它声部都是辅旋律。因此,在音量的掌握上都必须视主旋律声部而变化,其它声部只起烘托和伴唱及和声作用。主旋声部正因为是主旋律,所以它的音量与音色应当比较穿透些,但在高音时其穿透的要求就不需过于强调,因为高声部的地位已给了它较有利的条件,即使与其他声部的音量音色一样,也足以突显它的音响效果。
38.合唱的“起声”,即发音开始的一刹那,多用“激起”少用“舒起”。这两种“起音”的区别在于声带的闭合状态。“激起”时声带闭合的较紧,“舒起”时声带闭合的不太紧,因而部分气息全漏掉,音质会较暗并带有辅音h的音色,这样发出的声音听起来会散。起声前,口腔打开的状态一定要提前至少一拍做好,位置要提前想好,不可仓促慌忙地张嘴。
39.合唱的共鸣训练可多用哼鸣,但声音的集中点一定要高于鼻梁,要在其之上并尽可能把声音送到鼻梁之外。可找“半哼半唱”的发声状态,当这种状态稳定后,再逐渐把口张开一些并保持上下共鸣比例适当。
40.成功的合唱团有2个基本评判标准:一是有深厚的美声基础和良好的嗓音条件,什么作品都能驾驭;二是缺乏美声基础,嗓音条件不足,但和声训练有素并有鲜明的风格特点,如华师大的天空女声合唱团,她们几乎没有可以登台独唱的队员,甚至其领唱也远不能够出彩,但她们整体的声音造型统一、清纯独特。
41.合唱其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有所体验。合唱的最大特点是“和”,音和、声和、情和。音和指音高、音准、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声和指各声部间发声方法、位置、音色、歌唱状态;情和指感情、气质、表情、姿势、呼吸、意境描绘等。
42.合唱要达到和谐统一,首先要解决的共性问题是喉咙打开,这样才能气息深,位置高,声音竖,声音才能响而不燥,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这样才能做到良好的声带闭合,产生纯净和直透心扉的音色。许多合唱团没有自知之明,作品选择不当,盲目图难图大,结果高音上不去就用假声替代,这就失去了声音应有的自然美,使人听起来很难受。
43.多数合唱队员的声音只能强不会弱。究其原因,一是发音方法不正确,喉咙打开不够,腔体与声带的松与紧以及气息的调节没能掌握好;二是个人文化、文学及艺术修养不够,脑海里不能描述作品所需要的音乐形象。团员的文化修养对作品的理解十分重要,能否找到第一人称的感觉去唱,咬字与吐字的轻重语气能否符合作品的意境和音色逻辑,这直接影响到演唱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对任何一个作品都应有满腔的热情,但又必须十分冷静。
44.和声共振是合唱艺术追求的声音极致,但国内鲜有合唱团能够整体达到这种难以名状的声音境界,甚至也鲜有并排站立的两个团员之间能相互感受到这种妙不可言的共振和声,即两个人发声方法相同,两个声音在同一音高位置上,音波声频达到高度一致,进而使声音能在体外,在耳朵的上方产生碰撞,发出一种特别的,只有两个人彼此才能听到独特的声音鸣响。所以,好的指挥会用同一个乐句音高的字声做标尺,逐声部,逐队员试量发声位置和音波频率,各声部选出最和谐的2-3人排靠在一起,同时要求声部其他团员的声音以此参照靠拢。吴灵芬教授的女儿,美国合唱指挥博士在青岛歌舞剧院合唱团排练时就曾这样要求过。试想若全团每个人之间,每个声部之间都能达到这样的和声共振,那么其音响效果必将是天籁般的,无可比拟的。
45.在合唱团里唱歌,既是追求和声艺术的过程又是被管制或自我控制的过程,全体队员都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声音个性。这是压抑的、痛苦的,但从中获取的却是快乐。合唱讲究方法,但更注重个人修养,只要有一个人想突出自己,不知道控制,不知道听靠自己声部其他人的声音,不知道与其他声部寻求和谐平衡,就会毁掉整个团的音响效果。
46.合唱也是一种视觉艺术,观众虽然听不到每个人的声音,但却可以看到他们的声音。面部表情呆滞的、眼睛不拢神的、姿态不雅的,特别是由于发声方法不正确而导致口型嘬扭的都会直接破坏观众的审美。所以,口型的统一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47.声音和音准是合唱的两大支柱,也是两大难题。科学的发声方法不仅是合唱的基本功,也会使音准得到极大的改善,而良好的视唱和音准对声音色彩和质量的改善却没有什么作用。虽然合唱首先要听的是声音,但音准欠缺的声音则永远达不到合唱艺术所应有的基本要求。声音和音准兼备的合唱队无疑是一流的,但在我国二者兼备的却很少。
48.为什么国外的合唱团音准普遍好于国内的合唱团,原因之一是他们用五线谱。唱简谱的合唱队在音准方面永远会感到先天不足,永远达不到真正高水平的合唱所应有的要求。但通过坚持用正确的美声方法加强声音训练,无疑会弥补缺陷,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49.对非职业合唱团来说,一般好的男高和女低较难找到,这需要“就地取材”,自行培养。号大的女高音可改女低,打开喉咙,接通胸声,多用真声,加强气息和胸腔共鸣,立刻就会得到女中的音色。小号的男低可改男高,加强声音调节,多用声带的边缘振动,多用半声寻找并保持高位置,减少胸腔共鸣,就可临时替代男高音。
50.许多合唱队人数不少,音量却不大,自己听着大,观众听着却不大,自己感到是在做弱声处理,而实际发出的却是虚散声,无论强弱音都不具应有的穿透力。这些不仅是声音概念问题,更是发声方法问题。好的声音近处听不大,远处听不小。
51.国内多数非职业的合唱团,即使有声乐功底也多是在民族唱法或半民半美唱法基础上的。合唱追求共性,而用民族唱法却难以掩盖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嗓音,难以达到和声共振。
52.世界顶级的合唱盛事是每四年一次,由联合国下属的“国际合唱联盟”主办的合唱研讨会(symposium)。届时,将有从40个国家选拔出来的40个合唱团参加,并有10个大师级的指挥家带团现场教学演出,中国尚未主办过这样的合唱盛会。有专家评估,中国的整体合唱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落后了30年,以致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家萧白先生在看到中日合唱水平的差距后,感慨万分,并发誓不再搞合唱。
53.中国合唱与世界高水平合唱差距如此之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滞后的合唱作品。中国的合唱作曲家大多没有唱过合唱,甚至没学过声乐,而国外的合唱作曲家大多从小就是在合唱队里长大的,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发声方法和声音概念。亚洲最伟大的男高音吴文修认为:“合唱团获得和声之美的首要方法是先用声带后端小声唱母音,音色要尽可能暗些,不可唱亮, 声音往后送,这样才能获得优美的具有感情浓度的合唱和声,成人和童声都是如此”。
54.室内合唱是独特人声管弦魅力的最佳体现,一般有24-36人组成,属室内乐范畴。在组织结构、艺术追求、声部搭配、曲目选择等方面,是当今世界合唱艺术的最高形式。它不仅要求作品精致、演唱精致,指挥细腻、钢琴伴奏有独立的艺术表现,要求团员在意念、情感和发声方法等方面高度谐和,还要求各声部线条清晰、透彻、平衡、追求带有字声共鸣小点的泛音共振,这是一种物理声响学的效果,绝不是人数多和音量大所能达到的。在2008年1月举办的中国首届室内合唱研讨会上,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代表队独领风骚,展示了中国室内合唱的前景。
55.伦敦爱乐合唱团是由89人组成的大型合唱团,但却极少追求声强气壮,多保持室内乐式的柔和音响,清澈华丽,讲求纯声或直声,不用颤音,既有深沉又有欢腾,既有委婉又有壮丽,声音丰富多变。
56.当代合唱有往“视听双效”方向发展的趋势,在流行、现代及戏剧之间。不少国内外合唱团开始比拼特色,有的运用极富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爱尔兰凯尔特合唱团的天籁之声和质朴无华的表演已倾倒了世界各民族观众。中国的“国交”合唱团正在学习尝试,但这仅仅是大众合唱的一种表现形式,有条件的团队或女声小团队偶尔为之,可调情添味,若刻意追求,合唱就会变成歌舞或一种另类的表演形式,就会本末倒置,这不仅会影响所应追求的声音表现,还会给人一种声音不足,动作补的感觉。真正国际一流的混声合唱团,一般不会尝试这样的变化,因为性别、年龄不同,又缺少专业舞蹈肢体训练的合唱队员难以动在一个和谐的节拍感觉上。特别是,当表现欲强弱不同的队员同台表演时,反差会更大。
57.为与世界接轨,中国音乐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合唱指挥系。由长期致力于中外合唱艺术研究的吴灵芬教授任系主任,多种风格的声乐训练已成为他们的主要课程之一。不难想象一个由合唱指挥系学生组成的合唱队,又受过严格系统的发声训练,加之合唱指挥家吴灵芬教授多年的亲授调教,他们的和声会产生何种美妙的效果,他们踏上工作岗位后,又会为中国的合唱事业带来多少华彩生机。该系每年的本科招生名额只有5名,但2009年却只招了2名。不是因为无人报考或是录取门槛太高,而是多数考生文化素质较低,他们不读文学作品,缺少文化积淀,甚至不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58.中国大剧院於2009年冬季开始组建合唱团,全国300多名专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闻风而至,但最终合格的还不足20人。中央歌剧院招考合唱队员时,800多名报名者中,合格的竟不足30个人。报名者个个都有一流的嗓音条件,但真正得法的并不多。最不应该的是多数考生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不能正确读出经典咏叹调的唱词,甚至不识五线谱,还有的男士不知这样的艺术殿堂应需何种艺术形象,竟然带着耳环,留着长发去应试。
59.我国的“青歌赛”自第十三届起首增合唱,虽令人欣喜,但却不无遗憾。我们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再大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至今对这种源于西方的合唱,在声音和艺术上还没有形成一种相对统一的审美标准和概念定式。评委打分,大相径庭。如此高雅的人声(和声)大赛,现场竟加用了电声。阵容大、嗓门高,广场歌咏般的表现仍被视为高分评判的尺度,而监审组里竟无人从事过合唱专业。“青歌赛”增加合唱是政治需要,还是艺术需要?是为提高民族素质,还是为振奋民族精神?若导向和观念不清,从评委选择到评判标准必将无的放矢。可喜的是这些问题在第十四届时已有改善。
60.自1980年举办第一届北京合唱节,1990年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全国性合唱组织——中国合唱协会,到2008年“青歌赛”加合唱,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和文化现象,中国的合唱方兴未艾,其发展速度之快已超乎想象。仅北京市就有三千多个合唱团,广东省有一万多个合唱团,但多由老年人和在校学生组成。虽极富群众性,但多受抗战和文革时期合唱题材与风格影响。而真正具有艺术性和国际水准的合唱团却为数极少。“和谐社会,合唱要先行”。时代在呼唤合唱,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更需要合唱,只要有群山,就必定会有珠穆朗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