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训练时声音的靠前与靠后
在练习歌唱的时候,经常有人问到声音的靠前和靠后问题。其实歌唱时声音靠前和靠后的主张都没有错,只是有些片面而已。准确的理解是,应该根据歌曲的要求和元音、母音发音的规律去规划声音在腔体里形成的部位和共鸣的区域。那么,声音到底是靠前好还是靠后好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声音的观念问题,主张声音靠前的人总是强调声音的集中和明亮,而主张声音靠后的人总是强调声音的浑后和通畅。
如果用六个字概括,可叙述为“靠后唱,向前传”。如同射箭一样,向后拉弓、向前射箭。前和后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依存的。可总结为,呼吸的深入、下巴松软、软颚适度打开,喉咽的卷起、声门的良好状态,保证声音的竖向和良好的共呜,以及向后靠住的感觉,这就是前三个字“靠后唱”;而硬颚的适度张开、唇部面部的兴奋放松、良好的舌位和避免舌骨前移下压等条件,又保证了所形成的共鸣的音波无阻碍地向前传送,这就是后三字“向前传”。没有竖向感,缺乏管道共呜的发散的声音无论如何向前送,无论如何张大口腔也是干瘪无力的。也就是说没有“后”就没有‘前”。相反,如后面声音形成了,却包起唇部、面部紧张、硬颚舌头消极翘起、下巴上胸僵硬、那么口腔中后部及咽管依然形不成良好共呜,即使有些共呜也不能传出去。这就是没有“前”就没有“后”。
就好像说,辅音挡气的多数动作在口腔前部,用唇、齿和舌来完成,而发音的部分和元音都应在口腔前部兴奋放松的前提下,在中后部口腔及咽部形成。这样能产生出高位置、共呜较丰富和较圆润的声音。音阶越升高,母音的共呜区域越从中部靠向后部,声音自我感觉的方向感越趋向于垂直甚至稍倾向于脑后。如果从歌唱的人体和听众之间关系来讲,当然不能让声音向后传而只能是向前传去。也就是说,在中后部形成的声音共呜通过口鼻传向听众。这个过程就是声带振动了身体共呜管道,振响了整个共鸣腔再传向前去的结果。
另外, 声音形成靠后和靠前的程度也是随艺术的需要而加以调整的。不同艺术种类、不同风格体栽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如要加强声音的亲切感、生活感就要将元音和共鸣位置适度前移;如要强调声音雄伟、庄严、就要将元音形成梢靠后一些。比如,有人在学习歌唱过程中开始声音白、散、竖不起来,在改进唱法后他往往感觉是在向后唱,声音变得浑后了;又比如,一个人本来声音闷、暗、空、出不来,他想改进声音时可能自觉的要向前唱才能使声音集中明亮,流畅自然。总之,明白了靠前和靠后的真正含意及辨证关系就可不受字面各种说法的困惑和限制,随艺术的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声音概念和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
一、练声的目的与作用
练声的目的俗称“开嗓子”,是为唱歌作好生理上的热身准备。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使语言、气息、喉头声带及共鸣腔体,即歌唱发声诸因素,在歌唱发声的一眨那间,组装配套成为歌唱乐器,歌唱乐器的质量体现出音色、音质、音量、音域上的千差万别,它表现为音色上的明亮与闷暗、音质上的纯净与浑浊、音域上的宽广与狭窄,共鸣上的丰满辉煌与干枯、晦涩,它的决定因素在于歌唱发声技术上的科学性、合理性,或者说在于歌唱发声器官组装配套的技术水准,亦即取决于组装配套者(包括声乐教师与学生两者)对该技艺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的熟练程度。而练声的作用则在于逐步改进歌唱发声器官组装配套的技艺水平,提高它的科学性、合理性,使之臻于尽善尽美之境。这种情况,其实与器乐制作大师在制作高质量的钢琴、提琴、琵琶、二胡等乐器,从设计、选材、用料、制作乃至完成,他所化的心血,所起的作用,没有什么不同。
二、练声的要求:“三要”与“三不要”
(一)三要:
1)要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不能一边练唱,一边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这样练声决无效果可言。
2)要提高自己的听觉辨别声音上的变化的能力,练声时倾听自己声音的音色、音质、音波振动,音准是否正常,若与前阶段相比,情况是否在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
3)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先打好中低音基础,这是决定歌唱寿命长短的根本,决不可视作老生常谈而掉以轻心。
(二)三不要:
1)不要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明所以,将练声习题从头至尾“咪吗”一通,就以为做完功课,就算了事,如果这样,纵使一天练多少次,练多长时间,甚至练唱多少年,实际效果等于零:白白浪费时间、精力、财力,也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2)不要片面追求高音,追求大音量,这是学唱者的通病,也是基础未打好之前的大忌,有害而无益,甚或导致声带病变,不可不慎。
3)不要急于求成,功夫未到,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而贪大求洋,这样欲速反不达,易走上弯路,再回头可能代价很大,后悔莫及。
三、检验练声的效果的几条准则:
1)声音要有气息支持,或者说“声音唱在横膈膜上”,“唱在气上”。
2)语言取得高位置安放,吐字清楚,嗓音能持久,而声音能传达。
3)声音连贯,“累累乎若贯珠”。在喉头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在每个音上均能做到渐强渐弱,如果不能渐强,也不能渐弱;或在唱渐强时,脸红脖子粗,唱渐弱时,喉头逐渐往上移动,说明在发声方法上,气息运用上,存在问题,需要研究、改进。
4)声区统一:唱高音时,没有喉头往上移动;唱中低音时,没有喉头往下压;或者说没有高音喊叫,中低音卡住脖子,头声与胸声脱节的现象。
5)严格音准要求:没有偏高、偏低,音波振动不正常或声音“小抖”、或声音“大小三度摇晃”等现象。
练声过程中,歌唱者若能记住并运用以上几条准则,随时加以对照:凡事做到的就是成绩进步;没有做到或做得有不够之处,就是歌唱发声上所存在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努力改进。如果全部做到,说明歌唱者的发声技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品。因此,记住并应用于几条准则于练唱,对歌唱者而言就等于有了一个严格的声乐老师陪伴着他。作为他的监护人、导师,歌唱者就能始终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四、练声的布骤与要求:
(一)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自然声区,一个人平时说活,有的人语调高,有的人偏中,也有人偏低。这种说话的音域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称为自然声区,大抵如下(以C大调为准):
女高音2——i 女中音小字组7——小字1组降7 女低音小字组6——小字1组5
男高音2——ī 男中音小字组7——小字1组降7 男低音小字组6——小字1组5
自然声区声音的特点,它具有自然的音色、音质、气息自然支持而流畅,喉头自然稳定而处于吸气位置,歌唱者找到这个自然声区,以此为出发点相上下两方扩展音域打好中低音基础。
(二)在打好中低音基础的前提下,寻找换声点,建立换声区,并进而巩固换声区。这是个不能回避的技术问题,各声部的情况,有所不同,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对男高音特别是大嗓,更为重要而且困难,但它是保护嗓音、发展嗓音技巧的一种有效手段,必须狠下功夫才能解决。
(三)统一声区:可以说统一声区是制造歌唱框架的最后一道工序,有时歌唱家音域宽广,达到二个半乃至三个多八度,从低音到高音,喉头始终稳定,气息流畅,上上下下,音区衔接找不到痕迹;有的歌唱家音域较窄,只有一个半八度,唱高音时喉头往上移动,唱低音时喉头往下压卡住脖子;或者换声去前后,往往出现破裂的声音,这就是声区不统一的表现。
五、如何起音
一般说起音方法有两种:
(一)硬起音(或称硬起首):起音前,吸气,气息要吸至肺的底部,横隔膜下降,两肋张开,然后保持吸气状态。起音发声时,小腹往里收缩与横膈膜下沉,产生两肋力量的对抗,从而气息冲击声门发出声音,这样发出的声音明亮、刚劲有力,但气息对声门的冲击较为强烈,声带容易疲劳、受损,不宜久用。
(二)软起音(软起音):起音前,吸气,气息吸至肺部,横膈膜下降,两肋张开,然后保持吸气状态,起音发声时,好像再吸一口气,好像打哈欠,好像将咳嗽时横膈膜与小腹对抗的生理动作放慢,或者说,吸气时上下大牙张开,气息下沉;吸好气后保持吸气状态,不使走样,起音发声时,提起软口盖,同时收缩小腹,这样软起音发出来的声音,声音柔和、温暖、能刚能柔、优美动听。
六、如何取得并保持语言的高部位安放
(一)唱歌、吐字时,气流沿着上面两个大牙朝前运动,进入由于吸气而收缩脸部表情肌肉所组成的拱顶内,唱中低音时,气流朝硬口盖、上牙床方向运动;唱高音时,进一步提起口盖,气流往软硬口盖交界处运动。
(二)唱歌吐字时,下巴舌头决不可过份用力,否则会导致提起软、硬口盖所形成的“拱顶”塌垮,从而沦为低部位,这时,甚至可能出现音准偏低和声音摇晃现象。
(三)整个歌唱发声或歌唱的过程,都必须在保持气息的支持与输送相平衡的状态下进行。
七、练声习题与技术要求:
(一)1 2|3 4|5—|5 6|7 1|1 7|6 5|4 3|2 1|1—‖
啊(a)——————————————————
嗳(e)——————————————————
依(i)——————————————————
喔(o)——————————————————
呜(u)——————————————————
说明:练声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自己认为声音效果较为满意的母音来练习,也可以结合个人具体情况在母音前加上子音或用复合母音来练唱。本练习目的在于锻炼横膈膜下沉与小腹收缩所形成的对抗力量。吐气要均匀,犹如生活中病人呻吟。
(二)5 0 | 3 0 | 1 0 | 5 0 | 3 0 | 1 0 ‖
咪 咪 咪 妈 妈 妈
mi mi mi ma ma ma
说明:本练习采用断音练唱时,横膈膜下沉与小腹急速收缩对抗,犹如生活中一个人咳嗽时的生理动作,目的在于锻炼气息、声带、语言三者迅速配合,协调一致。
(三) 1 5 | 5 5 | 5 5 | 4 3 |2 1 ‖
啊 —— 嗳 依 喔呜 啊 ————
说明:此练习目的在于喉头稳定,子音母音变换时喉形稳定,能保持语言处于高部位而不受影响,为建立换声区而打下良好基础。句首1 5五度跳进时,要用打哈欠或吸气感觉将母音带至高部位安放。
(四)1234 5432|1234 5432|1234 567i|2i76 5432|1 —‖
咪————妹————妈————么——————
mi me ma mo
说明:此练习皆在训练气息流畅、声带灵活而富有弹性,练唱时注意气息需有横膈膜支持,小腹始终往里收缩往上托起,它控制着气息的流量与声音的变化。
(五)5 1 3 5|6 5 3 1|6 4 3 2|1 ——0‖
妈(ma)————————————
妹(me)————————————
么(mo)————————————
说明:此练声目的在于训练气息的支持能力,并统一声区。
八、几点补充说明
1)练声习题对初级学唱者说,数量要少而精,旋律、节奏、音程要尽量简单易记,俾能集中注意力于练声要求。
2)练声从什么音开始,各声部不同,男女高中低各声部可有大小三度之差。如男女高音从小字一组d或e起练。男女中低音又移低三度(大小三度均可)。男女低音较中音又下移大小三度。
3)每次练唱时间初级阶段不宜太长,练唱十五分钟左右即略为休息二、三分钟。待嗓音有所适应后,时间可适当增加,练唱时的音量不宜大,以中等强度为好。即使属于戏剧性声部,初学阶段也不例外。
4)关于换声
练唱时超过自然声区范围,往往自然而然地发生喉头往上移动现象,说明歌唱发声上遇到了声区转换问题,要求声音以胸声为主转入以头声为主的状态中。从那个音开始转换,这个音称作换声点,它在高、中、低各声部约有小三度之差。同一声部戏剧性与抒情性也有差异,约为一个小二度。如何换声具体手法很多,有“提软口盖”、“将母音唱圆”、‘打哈欠加笑”、“脑后摘筋”等等,但理解这些手法必须全面,因为歌唱发声是个整体的,有机的组合,不能顾此而失彼。因此应用这些手法时,必须始终与打开喉咙、放松下巴舌头、气息支持及吐字等结合起来,庶儿能配套而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