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现和挖掘歌唱中的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定空间,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还要注意的是,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积的骨面上振动。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中去,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而且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永远年轻。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怎样发现和挖掘歌唱的头腔共鸣
人体的头腔共鸣在歌唱发声中相对于其他部位的共鸣来说,更具有扩大声音音量,调节和改善音色,使声音集中,充满弹性、爆破力和穿透力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学习歌唱发声的一定要发现、挖掘和使用好人体的头腔共鸣。
一、发现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人体头腔部位固有的一个共鸣功能,不仅是歌唱才必须或者才能够用上它,我们日常说话言语,或多或少也用着它。我们平时很少发现它,谈论它,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有意识地运用它,留意它和研究它。之前,我们讲过,歌唱与说话的声音发声的最大区别,就在是否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腔,现在,我们为了研究歌唱发声而探讨和研究共鸣,所以,我们一定要发现和留意它。
头腔共鸣,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头腔部分产生的共鸣,它主要包含鼻腔共鸣和头骨各腔体综合作用产生的共鸣作用。因为头腔位于人体的最高位置,所以头腔共鸣也产生于其他共鸣的最顶端。鼻腔和头骨各腔相对于人体的口腔、咽腔和胸腔来讲,空间体积较小,按照声音的形成和传播的原理,它最容易形成共鸣,而且,它产生的共鸣更容易和更利于传远。怎样发现头腔共鸣呢? 用哼鸣音最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哼鸣音是用鼻子轻哼,而产生的音响形象,类似于病人用鼻子呻吟的声音。在唱哼鸣音的时候,气息力度一定要"轻"--象病人呻吟一样的气息力度,头腔和口、咽腔状态一定要"松"--鼻腔最好不用力,口咽腔保持松弛。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声音,(感觉上)产生于头部*眉心位置,口腔和咽腔均很少能感觉到声响。这个共鸣效果轻巧、集中、明亮,富有金属感,这就是头腔共鸣,也叫做"声音的点"。
二、挖掘头腔共鸣
尽管头腔共鸣是人体固有的一个共鸣,但是,由于运用习惯,因人而异,人们因为不重视发声的有效方法,甚至久而久之,养成了忽略头腔,仅用口腔和咽腔发声,发声器官用力以致用声紧张费力的习惯,有些人头腔共鸣不够丰富。因此,无论是歌唱还是讲话,出于有效发声的需要,挖掘头腔共鸣是一种必要。 怎样挖掘头腔共鸣呢? 首先,要找到和分析缺乏和缺少头腔共鸣的原因。 人们讲话和歌唱缺乏头腔共鸣大概有三方面原因:
1、声源不良:声带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源头,声带健康和正常运作是有效发声的关键。声带如果有先天或者后天的闭合不良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发声。
2、参与发声的器官紧张,造成气息和声音传送通道肌肉组织僵硬和不畅通:发声器官包括口腔、舌头、上下颌、咽部和颈部肌肉等,有些人长期养成不科学的发声,造成用声时发声器官的局部和关联部位肌肉紧张,这是影响头腔共鸣的运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气息支持:"无气不成声",按照声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的传播需要气息的支持,人体发声中共鸣的产生和形成,尤其需要气息的支持。
三、加强对发声原理和共鸣产生原理的学习,提高认识水平。
这方面的学习是理论性学习,尽管有时显得较为孤燥无味,但是,理论学习的确也是必要的。因为发声练习单*感觉来记忆和巩固是不牢固的,要知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是学习发声的最佳方法。人体之所以能发声,
(1)是因为有气息从肺部呼出,吹动声带,产生两片声带的碰击,这是原始声源。
(2)由于声带的摩擦和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这就是声音的传播。
(3)当振动的空气充满发声腔体后,这个腔体就产生了回响和共鸣。
(4)由于人体的共鸣腔有大小之分(比如头腔比口咽腔和胸腔都小),所以振动的空气充满的时间有先后,难度有易难之分。
(5)一般说来,头腔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腔体,所以练习产生共鸣的发声,获取头声是第一步,也是获取人体共鸣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6)根据缺乏头腔共鸣的原因,分别使用医治和改善的方法,让头腔共鸣逐渐形成和清晰集中。
一般来说,上列第1种情况中的发声情形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医治,而第2、3中情形,仅需要发声训练加以矫正就行了,比如:如果经过分析,确认缺乏头腔共鸣是因为发声器官肌肉紧张,那么,就应该进行一些发声器官放松的发声练习,让这些发声器官在发声时,习惯于保持在自然状态。如果确认缺乏头腔共鸣是因为发声缺乏气息支持,那就应该在训练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用气息来讲话或者歌唱。
------------------------------------------------------------------------
回复:怎样发现和挖掘歌唱的头腔共鸣
已经掌握了胸腔及鼻腔共鸣
为何就是找不着头腔共鸣那种感觉(有一点感觉眉心处震动,但并不是很通顺),通俗曲子是可以唱
难度稍大一些的、音高部分就不OK了,比方说林志炫那首《鳄鱼的眼泪》等等
能指教指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样发现和挖掘歌唱的头腔共鸣
——摘自《黄太闻教学笔记》
人体的头腔共鸣在歌唱发声中相对于其他部位的共鸣来说,更具有扩大声音音量,调节和改善音色,使声音集中,充满弹性、爆破力和穿透力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学习歌唱发声的一定要发现、挖掘和使用好人体的头腔共鸣。
一、发现头腔共鸣
头腔共鸣是人体头腔部位固有的一个共鸣功能,不仅是歌唱才必须或者才能够用上它,我们日常说话言语,或多或少也用着它。我们平时很少发现它,谈论它,只是因为我们没有有意识地运用它,留意它和研究它。
之前,我们讲过,歌唱与说话的声音发声的最大区别,就在是否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腔,现在,我们为了研究歌唱发声而探讨和研究共鸣,所以,我们一定要发现和留意它。
头腔共鸣,顾名思义,是指人体头腔部分产生的共鸣,它主要包含鼻腔共鸣和头骨各腔体综合作用产生的共鸣作用。因为头腔位于人体的最高位置,所以头腔共鸣也产生于其他共鸣的最顶端。鼻腔和头骨各腔相对于人体的口腔、咽腔和胸腔来讲,空间体积较小,按照声音的形成和传播的原理,它最容易形成共鸣,而且,它产生的共鸣更容易和更利于传远。
怎样发现头腔共鸣呢?
用哼鸣音最容易找到头腔共鸣。哼鸣音是用鼻子轻哼,而产生的音响形象,类似于病人用鼻子呻吟的声音。在唱哼鸣音的时候,气息力度一定要"轻"--象病人呻吟一样的气息力度,头腔和口、咽腔状态一定要"松"--鼻腔最好不用力,口咽腔保持松弛。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声音,(感觉上)产生于头部靠眉心位置,口腔和咽腔均很少能感觉到声响。这个共鸣效果轻巧、集中、明亮,富有金属感,这就是头腔共鸣,也叫做"声音的点"。
二、挖掘头腔共鸣
尽管头腔共鸣是人体固有的一个共鸣,但是,由于运用习惯,因人而异,人们因为不重视发声的有效方法,甚至久而久之,养成了忽略头腔,仅用口腔和咽腔发声,发声器官用力以致用声紧张费力的习惯,有些人头腔共鸣不够丰富。因此,无论是歌唱还是讲话,出于有效发声的需要,挖掘头腔共鸣是一种必要。
怎样挖掘头腔共鸣呢?
首先,要找到和分析缺乏和缺少头腔共鸣的原因。
人们讲话和歌唱缺乏头腔共鸣大概有三方面原因:
1、声源不良:声带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源头,声带健康和正常运作是有效发声的关键。声带如果有先天或者后天的闭合不良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发声。
2、参与发声的器官紧张,造成气息和声音传送通道肌肉组织僵硬和不畅通:发声器官包括口腔、舌头、上下颌、咽部和颈部肌肉等,有些人长期养成不科学的发声,造成用声时发声器官的局部和关联部位肌肉紧张,这是影响头腔共鸣的运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气息支持:"无气不成声",按照声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的传播需要气息的支持,人体发声中共鸣的产生和形成,尤其需要气息的支持。
其次,加强对发声原理和共鸣产生原理的学习,提高认识水平。
这方面的学习是理论性学习,尽管有时显得较为孤燥无味,但是,理论学习的确也是必要的。因为发声练习单靠感觉来记忆和巩固是不牢固的,要知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是学习发声的最佳方法。
人体之所以能发声,首先是因为有气息从肺部呼出,吹动声带,产生两片声带的碰击,这是原始声源。(2)由于声带的摩擦和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这就是声音的传播。(3)当振动的空气充满发声腔体后,这个腔体就产生了回响和共鸣。(4)由于人体的共鸣腔有大小之分(比如头腔比口咽腔和胸腔都小),所以振动的空气充满的时间有先后,难度有易难之分。(5)一般说来,头腔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腔体,所以练习产生共鸣的发声,获取头声是第一步,也是获取人体共鸣中极其重要的一步。
再次,根据缺乏头腔共鸣的原因,分别使用医治和改善的方法,让头腔共鸣逐渐形成和清晰集中。
一般来说,上列第1种情况中的发声情形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医治,而第2、3中情形,仅需要发声训练加以矫正就行了,比如:如果经过分析,确认缺乏头腔共鸣是因为发声器官肌肉紧张,那么,就应该进行一些发声器官放松的发声练习,让这些发声器官在发声时,习惯于保持在自然状态。如果确认缺乏头腔共鸣是因为发声缺乏气息支持,那就应该在训练老师的指导下,学会用气息来讲话或者歌唱。